十年,可以發生什么?十年,可以讓一座滿是珊瑚石的小島變得綠樹成蔭;十年,種下的椰苗早已長出清甜的椰子;十年,在南海的小島上一座現代化的航天觀測站拔地而起......
十年前,建站初期
探索,踏上征途
2012年4月17日上午,一艘漁船自瓊海市潭門碼頭緩緩駛出,前往西沙群島去揭開那神秘面紗,然而,探索的路途是不平坦的,發動機故障致使航程過半的漁船不得不返航。隨后,接連兩天的狂風暴雨又一次攔住了這艘排水量僅有75噸的小船。就這樣,所有人在焦急的等待中,4月21日,小漁船才再次踏上征途,以6-7節的速度在茫茫大海上走走停停,一路波折,歷經兩天才踏上了這座西沙小島。
建站初期,寧先舉王波開展任務討論
施工、生活、保障、氣象,經過方方面面的細致考察,西沙衛星觀測站最終選址在這座荒蕪的小島。沒有樹,就種;沒有土,就搬;沒有水電,就架設供水系統、增設油機。設備布設、安裝調試、道路硬化、蔬菜大棚.....一步步,西沙航天人在這里扎下了根。
“小島很小,一口氣能走上好幾圈,可以在一頭呼喊另一頭;小島很寂寞,人來人往輕易沒有,只看那潮漲潮落,月圓月缺;小島距大陸很遠,離太陽很近,每天身上都是濕漉漉的,抹一把,就能摸到脖子上透明的鹽粒,那是汗水曬成了鹽;我說小島是從海里長出來的蘑菇,師傅說那是祖國釘在大海里的釘子;我說咱們就是小島,榮光的航天人,師傅說還是南海上,不沉的天眼。”
他們詩句中的只言片語透露著島上生活的艱辛,更有他們對從事航天事業的自豪和熱忱。
寧先舉喊調度口令
攀登,攻堅克難
2013年8月16日,主控機房內,伴隨著“隨機差合格”的口令,歷時7個多小時的試驗取得成功,西沙小島上的第一套設備初步具備了參試能力,此后一個月的時間,陸續完成聯試聯調,圓滿完成全部設備安裝調試任務。
為了順利推進設備安裝調試任務,全體上島人員沒有周末假日,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沒有太陽時在室外忙碌,高溫上來后轉戰室內戰場,先后完成了全部設備的天線吊裝、分系統測試、聯試聯調等工作,解決各類設備設施問題40余項,整改基建問題40余項。
配電組每天晚上12點關油機休息,早上6點開機發電,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保障組2名同志每天要負責50多個人的一日三餐......大部分人上島4、5個月,卻從沒好好看過這個面積不足0.5平方公里的小島。
王波檢查設備狀態
雷達系統的王波,身體強壯,卻偏偏抵不住海上的風浪,每次坐船對他來說都是一次煎熬。可是一旦登上了小島,就立刻恢復了活力,經常身背儀器,冒著冰冷潮濕的海風在信號塔、天線罩上爬上爬下,在他眼中,那是他深深熱愛的工作,“就算吃夠了暈船的苦,我還是要上島,那是我筑夢的地方,值得我努力去追尋!”
寧先舉如今已經是站里的金牌操作手,初登島時還是個青澀的大男孩,一張秀氣的臉龐說話輕聲細語,可是干起活來卻從不含蓄,補給船只靠岸時,爭著搶著運物資;抗擊臺風時,幾十斤重的沙袋一肩抗,時間長了,渾身也被太陽曬成了“西沙黑”,但寧先舉并不在意,還在空閑時間作了許多精巧的手工藝品來裝點院子。就這樣,西沙航天人把這里建成了家。
曾德站長帶領團隊開展現場檢查
筑夢,牧箭逐星
偉大使命催征緊,深海探天正當時。2014年,西沙衛星觀測站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挑戰。
筆試、自述、提問,圍繞組織指揮、設備原理及組成、任務流程和試驗文書總體等內容的“一口清、問不倒”考核如火如荼地展開;不放過任何一個故障苗頭,不放過任何一個安全隱患,在“找問題、挑毛病”活動中,先后排除了各類故障隱患20余項;參觀見學、調研取經,不斷細化任務執行流程、技術狀態設置,充分檢驗設備的可靠性、安全性。最終,目標發現捕獲及時、跟蹤定位準確、數據接收無誤,西沙衛星觀測站圓滿完成了首次實戰任務。
2022年5月10日1時56分,伴隨著山呼海嘯的振動,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騰空而起,西沙衛星觀測站又一次及時捕捉目標,圓滿完成跟蹤測量任務。
西沙衛星觀測站近照
北斗、嫦娥、天問,再到如今的空間站,十年來,西沙衛星觀測站一步一個腳印,從不懈怠,也從未停止,那些羊角樹開過的地方,是我們奮斗的疆場。我們在那里仰望星空,牧箭逐星。
(作者:于欣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