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進入問天實驗艙。航天員陳冬(中)、劉洋(右)、蔡旭哲進入問天實驗艙。中國載人航天供圖
中國網7月25日訊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于7月25日10時03分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后續,將按計劃開展組合體姿態融合控制、小機械臂爬行和大小臂組合測試等在軌工作,并利用問天艙氣閘艙和小機械臂進行航天員出艙活動。
7月25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進入問天實驗艙。航天員陳冬(中)、劉洋(右)、蔡旭哲進入問天實驗艙。中國載人航天供圖
氣閘艙與工作艙對接
配置雙自由度柔性太陽帆板一對,全部展開后翼展超55米,比半個足球場更長,單個有效發電面積約110平方米,相當于一套三室一廳。
實力超凡的“全能選手”
問天實驗艙是一個集平臺功能與實驗載荷功能于一體的“全能型”選手。為降低系統復雜性和在軌風險,相應實現了多個系統功能創新。
平臺功能方面,具備空間站組合體統一管理和控制能力,同時可作為天和核心艙的備份,對空間站進行管理,可以完全覆蓋空間站組合體工作要求;支持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并提供專用氣閘艙和應急避難場所,保證航天員安全,使空間站的在軌運行風險更加可控,在軌長壽命運行更加可靠。
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吊裝
實驗載荷功能方面
裝載8個實驗機柜機位、22個艙外載荷適配器,如同將大型科學實驗室搬到太空,助力中國人在太空開展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
太陽帆板設計方面,為提高交會對接可控性,首次采取太陽帆板二次展開方案,發射后先展開約五分之一,對接完成后再展開到位,確保順利抵達天和“母港”。
名副其實的“主發電站”問天實驗艙
其能源管理系統十分強大,自帶高性能“發電機”與“配電器”。
配置了比核心艙更大的柔性太陽帆板,每天平均發電量超過430度,能夠為空間站運行提供充足能源。
空間站在軌建造完成后,核心艙的一個太陽帆板將轉移至問天實驗艙資源艙尾部,成為名副其實的“主發電站”。屆時,問天實驗艙的3條能源母線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組合體源源不斷地供電送能。
擁有別具一格的“更衣間”,在問天實驗艙中,氣閘艙“外方
“外方”
外部看上去像方形的外殼,是艙外暴露實驗平臺,上面配置了22個標準載荷接口,其中一部分還配備了流體回路溫度控制。
“內圓”
內部圓柱狀的部分,是航天員開展出艙活動時的“更衣間”——出艙氣閘,航天員可在此換上“飛天戰袍”進行艙外作業。與核心艙節點艙相比,氣閘艙的空間更大,航天員在這里進行出艙準備和艙外返回時,可以更舒展、更從容,未來它將成為整個空間站系統的主要出艙通道。
此外,出艙氣閘還有一個直徑達1米的大門,使航天員不但進出方便,而且還能攜帶大個頭的設備出艙工作,艙外工作能力大大提升。
擁有功能齊全的“資源包”
問天實驗艙是空間站系統中艙外活動部件最多的艙體,大量的艙外設施設備更好地保障了
問天實驗艙艙外攜帶一套5米長、7自由度的小機械臂,其小巧、精度高,方便抓取中小型設備,開展更精細的操作。小臂還能與核心艙大臂
未來,在空間站搭載的科學實驗載荷,可以通過機械臂精準“投送”到對應的標準載荷接口位置,“即插即用”,不再需要航天員出艙進行操作。
同時,艙外還設置了2臺云臺燈、4臺高清攝像機,能實現一邊打光追光、一邊拍攝錄制,使地面測控人員對航天員出艙活動的一舉一動都一目了然,從而提供及時有力的安全保障。另外,它們還能在太空中拍攝許多“壁紙大片”“唯美視頻”,將美輪美奐的地球和外太空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