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橋兵站站長馬智輝不曾想到,軍校畢業后,他會分配到西藏軍區川藏兵站部甘孜大站工作,這是他父親20年前服役的單位,這條川藏線,也是他父親犧牲前多次往返和守護的地方。為繼承父親遺志,馬智輝和哥哥馬敏雙雙順利考入軍校,并都分配到川藏線沿線工作。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改變了四川省涼山州這個彝族貧困家庭的生活,“治療“還是“放棄”是他們曾經面臨的艱難抉擇……如今,病人逐漸痊愈,這家人的脫貧之路將繼續前行。
1986年出生的侗族女青年楊成蘭,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鎮豐登侗寨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也是村里首個返鄉創業、傳承侗族傳統織布、染布技藝的大學生。2016年3月,楊成蘭和丈夫吳方俊放棄城里的工作,回鄉創業,不僅帶動當地200多名農家婦女走上致富路,還通過網絡平臺,將制作的侗族土布遠銷海外。
2019年夏,陸軍首支成建制的女兵運輸分隊,踏上高原進行道路駕駛訓練,她們隸屬于西藏軍區川藏兵站部汽車某旅,主要負責完成藏區部隊的支援保障任務。分隊首批女兵,平均年齡不足23歲,她們在最好的年紀,投身軍營,在壯美秀麗的川藏線上,緊握方向盤馳騁。
“從凌晨5點山眼泉挑水到水龍頭里隨時有水、從挑一擔水等半天到隨用水即到、從溝里人挑畜馱到雨水集流、從水窖打水到窖水入廚做飯、從靠天吃飯種糧食到菜地用上了自灌水?!边@是甘肅會寧縣太平店鎮大山川村村民董永恒幾十年來見證村子用水所發生的變化。
會寧縣年過半百的村民王學團先后經歷過從溝里挑水、到水窖集雨、再到今天的自來水進家園?;橐銎屏训乃數之攱專瑤е?歲的小兒子背井離鄉磚廠打工謀生,弟弟承擔起照顧四個侄子的責任,而自己一生至今未婚。
徐強的“壩壩電影”始于1995年,當時,他父親徐祖祥所在的華鎣市電影院面臨改革,徐祖祥下崗后選擇了單干,購買了一臺二手放映機,開始下鄉放“壩壩電影”。1997年夏天,徐強見父親已年老體弱,毅然在原單位辦理了停薪留職,跟著父親一起放電影。從此,“壩壩電影”在華鎣山區的村村寨寨、礦山企業、廣場和公園,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晃20多年過去了,徐強帶領的“壩壩電影”放映隊,已為山區群眾放映電影15310多場次。
50多年前,有一群空軍雷達兵首次登上喀喇昆侖,在“生命禁區”搭起指揮所,在“死亡之海”展開雷達修筑陣地,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達站由此應運而生。他們不畏艱難困苦、甘于犧牲奉獻、忠實履職盡責、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激勵了一代代官兵。不久前,又一批雷達兵進駐高原,在先輩們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續寫著強軍故事。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八團,生活著一群哈薩克族牧民,畜牧業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產業和主要經濟來源。每年11月前后,為躲避寒冬,牧民要攜帶牲畜轉場到100多公里外的草場。然而這一路并不容易,由于戰線長、路途險,團場在“冬窩子”必經之路上設立一些牧點,他們稱之為“點家”,哈薩克族黨員努爾江·吾任太的家就是“點家”之一。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八十四團,提到七連“兩委”班子成員王平,群眾都會豎起大拇指,“王平干活,一個頂仨?!背跻娡跗?,瘦弱嬌小、面龐黝黑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然而,諸多“奇跡”就發生在她的身上。從打工妹到農牧業能手,從每天只有五元錢收入到致富帶頭人,從零散工人到團場干部,從普通群眾到十九大黨代表……31年來,王平用堅持不懈的拼搏努力和不服輸的勁頭,以共產黨員的擔當和情懷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帶著群眾走上致富路。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位于阿爾泰山西南邊緣的國境線上,“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的軍武哨所就坐落在這里。1988年以來,馬軍武、張正美夫妻二人,克服艱苦的生存環境,忍受寂寞,以哨所為家,風雨無阻地在邊境線巡邊、守水、護林。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城西山,有一座火情瞭望臺,1992年初,24歲的黃同維成為這里的火情瞭望員,負責觀察可視范圍內的80000多畝山林,如果發現火情及時向縣森林防火指揮部匯報。今年51歲的黃同維在這里堅守了27年,期間從未發生過大面積的森林火災和盜砍濫伐事件。因工作認真負責,成績突出,黃同維多次被縣林業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兩次被黔桂兩省區護林防火聯防指揮部評為“先進工作者”,1999年還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優秀鄉村護林員”。
2008年,在外當兵5年退伍回鄉的翟政嬌看到家鄉依舊一片貧困景象,干旱的土地荒蕪,青壯年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大批婦女兒童留守,還有不少殘疾人家庭貧困。她決心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在嘗試過糧食購銷、種植養殖業、勞務輸出等各種方式后,直到2010年,她才靠養羊撈到人生第一桶金。 翟政嬌和丈夫隨即成立景泰一豐養殖專業合作社,邀請當地家庭困難的村民一起加入,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領周邊群眾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已經有周邊439戶(其中建檔立卡戶122戶、重殘戶68戶)加入合作社,攜手脫貧。
從2008年開始,中國扶貧基金會啟動愛加餐項目,通過營養加餐、愛心廚房、營養知識宣教三位一體的項目模式,力求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攝入狀況。截至目前,該項目累計為學生提供了5100余萬份營養加餐,為1748所學校配備了愛心廚房設備,受益學生近百萬人次。
新華網 | 中新網 | 國際在線 | 中青網 | 中國臺灣網 | 中國經濟網 | 騰訊圖片 | 新浪圖片 | 中國國家地理 | 大眾攝影 |藝術中國